阅读历史 |

投胎系统在后宫 第23节(2 / 2)

加入书签

这是刘紫魏怎么都没想到的。

不是说古人含蓄内敛,羞于表达?怎么面前这人不按常理出牌?

不等刘紫魏继续吐槽,段嫣挑选的经算时间已经到了。

在听闻楚国一行人即将抵达大雍,与他们进行比试的时候,段嫣想到的对付刘紫魏的办法就是同她比经算。毕竟谁也没说,要打败这位拢月公主只能比诗词啊。

将一个人比下去,并不一定是要将她拉下来,当你爬得足够高,走得足够远时,再回头,便会发现对方早已被抛在身后。

同样,只要她能在经算上赢过刘紫魏,且让所有人心服口服,便无人再能将“大雍公主比不上楚国公主”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实力向来是最好的利器。

刘宗闻向昌平帝提议将比试换成诗词,对于段嫣而言,更是正中下怀。

如果没有刘宗闻这一打岔,段嫣还要自行找人提起这件事,说不定还会给在场人留下主场欺压来客的印象。

不过如今,一切都被对方安排好,段嫣只需要只等着最后的阶段结束,就可以收尾了。

“今有河宽五尺,两鱼对穿而游。大鱼日一尺,小鱼亦一尺。大鱼日自倍,小鱼日自半。问:何日相逢?各游几何?”

这是最基础的经算,段嫣听一遍便在纸上写下答案。在不久前,段嫣就发现她一旦接触诗词文学类的典籍,便会头脑困顿,意兴阑珊,而对于不管是简单还是繁复琐杂的经算术数,却总能提起百分的精神。

然后她恍惚想起,自己当年好像是个理科生。选择理科的原因就是一看见书上那些大段大段的句子就头晕眼花。

所以这些月来,她表现得像个真正的低龄学渣,就是因为到了这个时空,厌文的特质被无限放大了?

当时段嫣沉默了一阵,心情复杂。

不过用来应付现在这种局面,精于经算也是一大优势了。

不同于段嫣三两秒写下答案,刘紫魏光是回忆题目内容就花了几分钟,而后又用脑子里唯一记得的一点东西磕磕绊绊解出了答案。

她引以为傲的记忆力竟然只能作用于诗词上,刘紫魏这时才明白过来,这回的经算,悬了。

但她又安慰自己,段嫣不过是个土著,就算在经算上有点天赋,肯定也比不过她,现代那些精简下来方程式与算法,可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古代人能想出来的。

于是刘紫魏又恢复到了之前的心态,浑身透着优越感。

第一道题刘紫魏险而又险擦线过,第二题马上就出来了。“今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以百钱可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另,鸡翁不得四之数。)”

台下不少人都开始心算这道题目,段嫣依旧是听过一遍就干脆地在纸上写出答案。有几个认为这道题目有些意思的人忍不住多看了她几眼,似乎没想到这位方才认输认得利落的泰清公主在经算上会这般有天赋。

刘紫魏这时额头急得出汗,她设了x,又再添了y与z,最后却还是算得一团糟,她面色羞耻地像人要了纸笔开始一步一步走公式。

“时间已到,下一题。”可还没等她理清头绪,一旁计时的书生就扬起了手,同时开始念下一题。

“九百九十九文钱,梨桃买一千......”

念题声越来越远,刘紫魏感觉自己似乎漂浮在夜海之上,色如墨汁的乌云一团层着一团,渐渐压低,缓缓包围在她周身。鼻尖空气几近稀薄,窒息感笼罩过来。

她眼里只有段嫣做题的笔,同那纸上隐约的答案,眼白慢慢有红丝攀爬而上。刘紫魏重重喘息,喉咙间发出压抑的嗬嗬声。

怎么可能,只是一个土著而已,为什么要来挡她的路......

不肯能的,她一定是作弊了,对,没错,绝对要揭穿这种卑鄙的把戏。

于是当段嫣再次落笔写下答案时,余光就看见刘紫魏走了过来,状若癫狂,神色偏执。

她警惕地往后退,并冷静地向侍卫招了招手,在刘紫魏不正常地扑过来时向右一闪,躲了过去。

王皇后同张贵妃猛地站起身,冷冰冰喊道:“行刺公主,将其拿下!”

霎时间殿内风声鹤唳,带刀侍卫齐齐围拢,气氛冷沉一片,凝重非常。

段嫣在侍卫赶到的那一瞬间,便知道刘紫魏的下场了。

“谁给你们的狗胆!放开本公主!”刘紫魏极力挣扎,指着段嫣大喊,“她在作弊,你们看不出来吗?肯定是那些人早就同串通好了,泄露试题,不然她怎么能答得出来?”

大儒年逾古稀,面容和蔼,闻言也没生气,只宽容地摇了摇头。

可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就是捅了马蜂窝了。大儒桃李满天下,学识出众,从不藏私,极受文人爱戴,不仅在大雍境内,就是陈赵齐楚宋五国之内,都有他的学生。

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刘紫魏那番话将大儒骂了进去,就是等于将他们父亲骂了进去。登时一群人就恼了,呵斥声不绝于耳。

“小儿乱语!”

“莫不是自知实力不济,特作狗急跳墙状,来惹我等开怀?”

“不真不善,无良无德,小人之举!”

楚国一行人皆变了脸色,楚太子慌忙向昌平帝求情,“拢月她只是年少不知事,还请绕过她这回,来日楚国定备重礼向泰清公主致歉。”

“已是名满天下的才女,怎还能称呼其为孩子,岂不是辱没了身份?”

王皇后淡声开口,语言平和却堵了刘宗闻的所有借口。

与此同时,不仅是大雍的文人茶社内,就连另外五国,都被一小册诗集掀起了滔天波浪。

《将进酒》《赠汪伦》《静夜思》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诗名都出现在上面,文人们本以为这是拢月公主的爱慕者为表心意,特意做出来的诗集时,却在诗的署名之处看到了“李太白”三字。

不等他们奇怪,后面的书页又出现许多从未听闻却一眼便知道是精品的诗句,众人惊叹连连,而后又发现这些诗下的署名,竟然通通写着“李太白”三字。

“王兄,你来瞧,这王摩诘是何人?此等大才,你我竟是从未听过。”

只见那本小册同王姓文人手中的又不一样,全是一位叫作“王摩诘”的人的诗作,他兴奋地一页一页翻过去,又在里面看到一首极为熟悉的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