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46章 后世番外二(1 / 2)

加入书签

郑杰不服气地抓着好友, 坚持为他普及了一大段与正宁帝手札相关的说法。

“……所以说,从各方面的证据看,那份手札绝对真实存在过, 而且并没有放入正宁墓中当陪葬, 在中正朝名相的裴久安的自传中,更是直接提到过,中正大帝不仅见过手札, 还曾在晚年当众坦承, 她看过正宁帝手札后,受教颇深,并且亲自从中挑出部分内容, 编入由她亲自撰写的《承华正录》中。”

对于这些让后世人难辨真假的过往, 身为大安皇族的嫡传后人, 何文彬绝对比好友得知道的更清楚。

只是某些足以颠覆后世人认知的真相, 实在不易让其公开, 例如正宁帝手札中记录的那些, 那是他们族中代代相传的机密。

“既然你已知道, 中正大帝不仅看到过, 还从中挑出部分内容, 编入《承华正录》中, 应该可以表明,就算真有正宁帝手札的存在,能公开的, 已经被中正大帝公开, 剩下那些, 可能都是不便公开的部分, 我们何必非要执着呢?”

郑杰有些狐疑地看着好友道, “文彬,我发现,只要我们每次提及与正宁帝手札相关的内容,你不仅自己不感兴趣,还总想劝阻我,这是为什么?这也太不符合你身为安史研究生的身份了吧?”

何文彬闻言,不禁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注意到自己的反应,已经明显到能让向来粗心大意、不拘小节的好友察觉到异常的地步。

“我只是觉得,古人的手札,有些类似我们后世的日记、随笔,属于很私人的东西,出于尊重,我们不该抱着非要寻根究底的想法。”

这并不是何文彬的个人想法,后世有许多名人都抱着非要找到正宁帝的手札,探究某些历史真相的想法,同期都会有许多名人明确表示不赞成这一做法。

郑杰叹了口气道,“看来我们在这件事情上,是永远达不成一致意,见了,正宁与承华二朝,为后世留下的谜团那么多,正宁帝手札若能出世,肯定能解开其中相当一部分。”

三圣期间,经后世最大的谜团,就是为何会有历经英宗、正宁、承华三朝的历史名臣,都曾在自己的诗词手书中,留下某些隐晦或不指名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承华大帝的无限钦佩与推崇。

而且其中有不止一位大佬近乎直言的表示,承华大帝乃是生而知之、智多近天人的圣帝。

可是后面那些仅历经正宁、承华二朝,或是承华、中正二朝的那些历史名臣,表现出都是对承华大帝的强大习以为常的态度。

同样是在表达自己对承华大帝的尊崇,前者留下的那些信息中,透着三观受到冲击后,充满难以置信的无限震撼与感慨,后者表达出的却是正宁帝与承华帝都很强大,本该被尊崇的理所应当。

这其中的明显差别,实在是很难不让人多想,并由此而引发出无数猜测,却没找到可以支撑这些猜测的证据。

正宁帝手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无数热衷于研究那段历史的后世学者,坚定地认为,一定可以揭开那个谜团的关键证据。

面对好友的坚持,何文彬无奈地叹了口气。

他是怀着对自家先祖所缔造的那段辉煌时代的好奇与向往,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那个时代的存在意义,对及它给后世所留下的影响,才会选择学习历史专业。

结果随着他成功拜在业内顶尖专家门下,成为其手下的研究生,对这个圈子的现状有了接触与了解后,才发现大半研究安史的专家与学者们,都抱着一定要找到正宁帝手札,从而揭开某个历史真相的目的。

行业外的人,大多都是想当然的认为,传说中的正宁帝手札若是真的存在,却又在后世的千百年中,始终不曾正式出世,肯定是被放入正宁帝的墓中陪葬。

这才出现一些以此为由,借机怂恿官方打开正宁墓的声音。

可是业内人士都知道,有许多迹象表明,正宁帝手札确实存在,并未给正宁帝陪葬,也幸亏没有陪葬,因为修在一处的三圣墓都简陋得很,根本不具备密封效果。

如今这千百年过去,三圣墓最具研究价值的,除了其本身的出现与存在意义,就只剩下上面的那些,刻有历朝历代许多百姓信息的万民石砖。

所以除了个别另有企图之辈,真正研究历史的人,没有一个会惦记着要去考古三圣墓。

因为它们好好屹立在那里,成为世代都被重兵守护,可以凝聚大安民族代代人心的象征,就是这世上最具价值,最为壮观的历史奇迹。

听说儿子要去参加文山市挖地铁隧道时,被意外挖出来的一座规格极高的古墓,何端义十分不满。

“你想学历史专业,我虽然不赞成,但也没有阻止你,但是你现在竟然也跟着去考古?就太不像话了,你该知道外人都怎么评价所谓的考古,那就是披着合法外衣的盗/墓!”

虽然知道父亲一直对考古,一直存在这种观点,何文彬还是努力劝解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